![北京常氏鸿图集团行业新闻——从“三个关键词”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唤什么样的法治 北京常氏鸿图集团行业新闻——从“三个关键词”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唤什么样的法治]()
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呼唤什么样的法治护航?在齐聚重量级嘉宾的陆家嘴论坛上,与会中外嘉宾给出的关键词是:“跟上脚步”“跑出速度”“展现定力”。
法治要跟上金融发展的脚步
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发展,面对金融交易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现有法律规则体系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司法审判有利于引导稳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
“金融发展速度较快,金融立法需跟上金融发展脚步。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只慢一步而不是慢五到十步。”上海高院副院长茆荣华表示,金融发展往往走在金融立法的前面。在金融司法当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加强立法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今年4月,上海市就通过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旨在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及其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司法审判就是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按照现有的法律精神去贴近金融创新的现实,发挥司法解释示范判决的引导作用,稳定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说。
他认为,要鼓励和保障金融创新。一方面对于新型金融交易模式应给予较大的司法宽容度,对新型金融产品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另外一方面应依法否定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的行为。强化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的衔接。防止以契约自由为名从事违规交易,违背契约正义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新加坡高等法院资深法官阿迪特·阿卜杜拉表示,在各项创新中,金融和技术息息相关,金融科技会成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重要的创新地,我们相信中国的法官能够得到充分的磨炼,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新加坡互学互鉴”。
跑出金融审判质效提升“加速度”
公正、透明、高效的金融争端解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阿迪特·阿卜杜拉眼中,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审判应当是“高效的没有拖延的、司法流程畅通、手续办理便捷、法官能获得足够的支持、诉讼程序必须经得起检验、不能影响金融纠纷解决的速度”。
示范判决机制、证券代表人诉讼机制、繁简分流制度……提升审判质效,上海正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
例如,作为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建立了“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的全链条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审理采用示范判决机制的案件已经带动了637件平行案件的顺利化解,使得上千名投资者在短时间内及时得到了赔偿。
“上海金融法院还通过建立繁简分流工作机制,实行繁案精审、简案快审的工作模式,依靠科技赋能优先采用‘电子送达+在线庭审’方式简化审理程序。按照简案快审规则,通过在线庭审当庭调解以及当场送达,从开庭到庭审结束仅用时10分钟,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透露。
据悉,自2009年明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以来,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金融商事案件90多万件,标的总额7300多亿元。审理了雷曼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案、光大“乌龙指”内幕交易案件、“伊士顿公司”期货高频交易案等一批重大金融案件,对加强上海金融法治环境建设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上海高院院长刘晓云表示,上海法院当前审判机制在不断优化。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用较小的成本解决了大量的金融纠纷,最大限度实现审判公正性和效率的平衡。
司法和监管合力做好金融“稳定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当前金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如何适应新形势更好发挥金融司法职能作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是上海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年利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兼理事会主席查尔斯·雅各布斯说,在外界看来,上海已经成为一个试验田,采用的很多金融改革将来可以推广到中国其他地方,针对外资的很多改革也都在上海率先推出。
“从过去看,全球金融体系多年来都承受了很多挑战,未来挑战可能会有更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是我们实现金融系统稳定、透明的前提。”德勤全球理事会主席莎伦·索恩说。
她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韧性,以及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考虑到疫情的发展,未来的经济不仅需要有韧性,还需要有韧性的监管和司法”。
刘贵祥指出,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秩序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司法要通过在案件审判中平衡保护金融市场主体的权益,强化与金融监管的有机衔接,促进形成和有效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上海法院将紧紧围绕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不断完善金融审判体制机制,依法打击金融犯罪,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审判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刘晓云说。
延伸阅读
为什么都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背后支撑是司法
司法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制度性支撑。
“我们能够感受到,上海的法治环境每年都在改善。其中,金融法院的设立,以及《外商投资法》的实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这里投资的信心。”去年进博会期间,来沪参展的各跨国企业主要负责人在谈到中国机遇时,都不忘提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不少金融人士都认同,司法是国际金融中心背后重要的制度性支撑。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展开,上海的金融司法环境建设逐渐起步,在近年加速取得新进展。
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的金融司法环境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基本同步。”作为亲历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茆荣华回忆。
“第一阶段就是上世纪最后10年,上海的证券、外汇、期货、技术、企业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先后形成,随之而来的便是证券、期货、票据等新类型金融纠纷案件的出现。于是,那时上海的金融司法环境建设主要围绕治理和整顿金融秩序而展开。”茆荣华举例,如1995年的国债回购纠纷、1997年的以大面额存单为表现形式的非法借贷纠纷,都是典型的新类型金融纠纷案件。
新世纪伊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步,让金融司法开始面临新问题,即金融纠纷收案数量快速增长,案件专业性程度不断提高。”茆荣华表示,审判工作虽然复杂繁重,但也让上海的金融司法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2008年,浦东新区法院成立金融审判庭,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金融审判庭。
随着国务院19号文的推出,上海的金融审判工作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市高院介绍,这一时期,金融创新业务引发的纠纷案件显著增多,涉外因素日益增加,法院裁判结果对金融市场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围绕新特点,上海三级法院金融商事专项审判机制正式建成并运作,逐步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的金融商事专项审判机制。
审理典型案件,厘清市场规则
“中国有句俗语叫‘徒法不足以自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解释,这句话意思是说单靠立法科学还不行,还需要做到执法公正。
“2018年8月份挂牌运行的上海金融法院,就是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了可以公正执法的机构。”周汉民表示,上海金融司法自此进入新的阶段。挂牌近两年,金融法院已经审理了11600余件各类金融案件,标的总额达2500亿元,可见需求之大。
全国首例涉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群体性纠纷示范案件、全国首例外国人隐名代持上市公司股份的股权转让纠纷案件、证券从业人员操纵亲属账户炒股不服证监局高额罚款的金融行政处罚案件……
类似这样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以及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件,上海金融法院依法在成立后审理了一大批。
这些案件审理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案件本身。“金融法院通过审理典型案件,厘清了市场规则,从而规范和引导了金融交易行为,保护了投资者权利,最终营造了法治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表示。
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例,上海金融法院在全国首创证券示范判决机制。在首例示范判决案件后,截至目前,已带动637件平行案件顺利化解,千余名投资者在短时间内得到赔偿款7000余万元。
加强涉外案件审判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对上海的司法环境又提出了新要求。
“科创板‘利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这一目标是外在,而‘以法治为先导,将审批制转变为注册制’这一目标则是内在的。”周汉民指出。
为此,去年上海高院制定发布了《关于服务保障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若干意见》。在科创板正式开市之际,金融法院也同步出台了《上海金融法院关于服务保障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了改革相关司法保障机制,全面回应了改革的司法需求。
“良好司法环境对于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意义,不仅在于化解相关矛盾纠纷,更在于通过金融司法合理界定各方权利义务,促进形成市场规则,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茆荣华说。
随着临港新片区的落地,国际金融中心的改革力度、开放程度再次加大。上海金融法院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涉外案件审判工作,积极落实服务保障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的司法举措,努力构建公正、高效、平等保护中外金融主体合法权益,具备较高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金融司法服务保障体系。
“未来,在上海金融中心发展进程中,金融司法对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依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汉民说。
(本文章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北京常氏鸿图集团行业新闻——从“三个关键词”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唤什么样的法治 北京常氏鸿图集团行业新闻——从“三个关键词”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唤什么样的法治]()